第150节

作品:《穿为阴冷掌印的亲闺女

    时序颇有些恨铁不成钢,也顾不上身处环境了,揪着时归又是唠叨了好久,说到最后,不光时归头晕眼花,就是不远处值守的狱卒都不禁侧目,往这边连望了好几眼。
    时归被他念得抬不起头,偏又说不出反驳之语。
    最终,她只能晕乎乎地点着头:“我记着了,阿爹,我都记住了,一定不会被轻易哄骗了去。”
    时序唇角微动,刚想说就算不轻易,也不能被哄骗。
    可他看着时归仓促间露出的一点情绪,那点始终被藏在心底的不安再次冒出头。
    他指尖颤了颤,纠结半晌,终没有再说什么。
    因着太子的这点意外,时归也忘了后面要说的话,直到跟着时一和时二从天牢出来,她才拍头想起:“我忘记把账本的事跟阿爹说一声了!”
    既她已与时序见过面,时一他们也就不再阻拦什么了,当即提出可以将账本转交给大人。
    时序手里握着不少与良首宰有关的罪证,只大多寻不到证据,零星的一点证据也很难将其一次按死。
    至于他身上的罪名,也只有皇帝等寥寥数人清楚真相,且他们苦于没有相应的证明,原就计划将此事认下,届时不轻不重地判些处罚,也就草草敷衍过去了。
    如今时归送来的账簿,却解了他后一条的顾虑。
    在时归回家后的第十天,一封从上庸郡送来的血书被奉到皇帝案上,血书淋漓,其下所记载的信息更是叫人触目惊心。
    不及陛下发难,司礼监先将时归的账本奉上。
    随后又有太子亲自作证,言明当年南下赈灾时,那几千万两的粮食,皆由时府所出,只因掌印不忍喧哗掩盖了朝廷的功劳,方说此举乃朝廷所为。
    不只太子,连身在后宫的皇后也派了贴身婢女来作证,拿出当年传与时序的密旨,正写着对掌印慈善的赞赏。
    事到如今,良首宰仍是嘴硬:“即便这些赈灾粮都是时府所出,又如何能保证时掌印不曾贪受灾银呢?”
    不巧,当年赈灾银的每一笔用处,都被时序清晰记录在册,条条皆有出处,也条条可查。
    太子再一次指出,当年在东阳郡救了许多落难灾民的杨七娘子,实则也是时府的小姐,时归是也。
    以杨七娘子赚钱的本事,杨家商业版图扩大至此,哪里又看得上那几万两的灾银?
    外人看重的巨款,落在杨七娘子眼中,实是不值一提了。
    朝堂上,时序披头散发,单薄的囚衣给他平添几分脆弱感,但在场上百朝臣,却无一因此敢小觑了他的。
    时序拱手而拜,说出数日前良首宰说过的那句话:“还请陛下严加查办。”
    良党有人,太子党的人也不少。
    时序与朝臣并无太深交集,这时也无法祈求他们站出来,而司礼监的众人,更是没有入朝的资格。
    好在太子与他站在一边,又都是想拉良首宰下马的,只在他话音刚落,太子就拱手相应,紧接着,太子一党陆续站出。
    到最后,却是年过半百的高之树高大人站了出来。
    他早些年曾入狱受过刑,身子大不如从前,可在这一刻,他还是拖着病躯,颤巍巍地跪在了御前,稽首长拜。
    良久沉默后,皇帝将前一日收到的血书扔下御案,血书轻飘飘落在了良首宰面前,皇帝的声音低沉而危险:“良相,你还有什么好说的?”
    良首宰垂眸一看,只被把血书惊得眼前一黑。
    血书的落款,便是被外放到上庸郡的祁相夷。
    当这血书被奉到御前之时,他已被良党严刑拷打数日,只堪堪吊了最后一口气,也正是看在他送来的血书上,时序才命人救了他一回,算算日子,他多半也踏上回京的路了。
    时序始终记着,时归曾与他说过,祁相夷此人,乃难得刚正正直之人,一生追求公正,不畏强权,敢为百姓叫冤。
    若真如此,将他外放到饱受良氏压榨的上庸郡,无需时序说什么做什么,稍作引导,他自己就会对沽名钓誉的良首宰做出攻讦。
    而时序所做的,无非是促使良氏对他出手,以祁相夷受到的些许苦楚,换得良党的早日下台。
    事实证明,在某些事情上,祁相夷当真如他所愿,成为了一把指哪打哪、锋芒毕露的刀。
    重新换上蟒袍的那一刻,时序与伺候衣饰的时一说:“有了祁相夷,往后的司礼监,再不是朝上的出头鸟了。”
    他已经寻到了更好的利器。
    直至整件事情终了,时归才后知后觉地想起——
    原书中,也有涉及掌印贪污的点滴描写的。
    当时提起这事的,还是祁相夷本人,只因证据缺失,不仅没能打击到掌印地位,反因此被记恨上,导致了他的第一次贬谪,也成为他与司礼监掌印恩怨的开端。
    而当下的现实中,掌印并未对赈灾银有过半分染指,甚至因为时归的冲动,还散了大半家财,成为整场江南水患中贡献最多之人,褒奖虽晚,但总有到来的一天。
    当然,比起陛下赏下的许多金银,时归更在意的,则是她几次出门时,从路人口中听到的三五议论。
    有人说:“那司礼监的掌印当真是人不可貌相啊,都说太监贪财,我向来只听说过哪个太监又收了多少银子,却还是头一次见到,将自家的财产用作救助灾民的。”
    还有人说:“虽然告示上说,散尽家产给灾民准备粮食的是掌印的女儿,可若没有掌印的应允,这岂是一个十来岁的小儿所能决定的……还是掌印|心善啊。”
    “那可不,你们莫不是忘了,前些年朝廷出现了贪污大案,便是掌印督办的,不光肃清了腐败官员,还替清高无辜者洗清了冤屈,像那翰林的高大人,不就是掌印救下的。”
    最终,百姓一致认为:“不管是掌印的决定,还是掌印女儿的决定,这好事总是他们父女俩做的,能养出这般心善的孩子的人,又能是什么坏的?”
    时归完全没有功劳被侵占的不悦,一边听着,一边认可地点着头,有时兴致来了,还会探头应和一句:“对对,掌印可就是个低调的善心人呀!”
    等众人回头再看时,她则一溜烟跑进了人群里。
    一连数日,时归都热衷于在大街小巷走动,去听那些对阿爹的赞美。
    第99章 一合一
    正值晌午,七月的天格外灼人,火辣辣的日头高悬在头顶,烘烤得地面都冒着丝丝白烟。
    今年的夏天比往年都要炎热,这才入暑几天,就出现了好几起百姓被热晕在田里的意外,几个北方郡县都隐有大旱之势,早早给朝廷上了折子,请求早日开闸放水。
    若只是天灾,大周也不是第一次应对的,多多少少还算有些经验,提早预防,加上多多关注,总能将损失降至最低。
    偏偏就在今年年初,北疆战乱乍起。
    这般天灾人祸都赶在了一起,国库再是富裕,也很难同时满足双方的需求,更别说国库中的余银,远达不到富裕的程度,若是给了发旱郡县,那北疆怕难以抵挡住狄子的入侵。
    可若是将国库全充作军饷,且不说那些正饱受天灾的百姓适何感想,就是西疆南疆等地的驻军,也无法坦然接受。
    那关外的蛮狄不知受了什么刺激,集结了数万兵马,不要命一般一次次向北疆关口发起攻击,前前后后已起了不下百次战役。
    北疆的军官对抗击蛮狄颇有经验,这么多次正面交锋下来,少有败绩。
    朝廷收到无数战报,看在边军多有胜利的份上,对接连送过去的军饷粮草也不好多说什么,只能心里祈祷战争早早结束。
    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,边关战争持续四月之后,两方局势骤然逆转,蛮狄一改先前战术,集结全部兵力,向北门关发起进攻,短短半个月之内,就连下五座城池。
    据北疆的情报,蛮狄破城后烧杀抢掠、无恶不作,死在铁骑下的百姓数不胜数。
    而这些城池中储存有大量粮草,随着城池失守,蛮狄的闯入不仅对当地百姓造成莫大伤害,城中存有的粮草更是补足了他们的战后供给,直使得蛮狄战力大增。
    这般情况下,当北疆将领再次请求提供粮草时,朝中难免出现反对的声音。
    又逢夏日天旱,北疆的将士重要,难道其他百姓就不重要了吗?
    当然也有人坚定认为,这当务之急,还是要先想办法击退北狄,不然等北疆全面失守,只怕关内将迎来灭顶之灾。
    朝上两派人马各有说辞,立场虽不同,但人人都说得在理,便是皇帝也无法指摘任何一方的错处,更难以下定决心。
    哪怕到后面,时序以时归的名义捐出数十万两白银,可这笔钱砸出去了,不过掀起极轻微的水花,很快又归于平静。
    他可以帮朝廷解决一时之急,总不能一直捐钱捐粮,以一己之力养着整个北疆的军队和千千万的百姓。
    且不说这会不会遭到皇室的忌惮和暗害,就算他真能不顾一切,以当下时家的财力,支撑三五月尚有可能,再长久了,就算吸干他的骨髓,也没法再多挖出来一点。
    以一人供养天下人,实是天方夜谭。
    在第一次捐银后,无论朝堂上吵得多厉害,时序再没有出过声,不管是公堂上还是私底下,也不管是谁问,他都缄默不语。
    提供一二意见可以。
    掏钱?门都没有!
    为解北狄之患,皇帝连下十二道调令,命附近的驻军前往支援。
    却不想,支援的士兵没有抵达,隐藏在城中的叛徒先有了动作。
    北门关一战,数万士兵不及迎敌,先看见了被向两边打开的城门,下一刻,北狄蛮人蜂拥而至,箭雨齐下。
    谁也不曾料到,这等生死关头,作为最后一道关口的城门,反成了最容易突破的地方,大周将士死伤近万,更有无数将领被截杀在军帐之中,至死才知——
    原来那导致了数月败仗,又下令大开城门的人,正是北疆戍边大将段之宪。
    也是整个北疆大营的最高统帅。
    将军及其手下亲兵投敌,给整个北疆带来致命打击,当时就有许多士兵生了退却之意。
    而就在北门关即将失守之时,反是被许多人所提防不屑的司礼监监军,带人站了出来,亲涉险地,拿了敌方将领的项上人头。
    后又有数位无名小卒站出。
    他们本是在兵营中最不显眼的存在,甚至还有专管饲马伙头的小卒。
    可当他们冲入沙场,众人才发现,就是这些不声不响的小人物,有着面对敌人时最无畏的勇气,在这等勇气的映衬下,他们高超的身手和绝世的武功,反不那么重要了。
    北门关一战,司礼监监军率人鏖战十日,以近九成的伤亡,终得以将北狄赶出关内,城中无数尸骨,也彰显着战争的惨烈。
    消息传回京城,引得满朝哗然。
    但比起追究罪魁祸首,眼下更重要的,当属北疆的防守问题。
    毕竟之前那场战役后,北门关内的士兵只剩下寥寥数千人,但凡北狄再有进攻,这些人实难抵挡,北疆失守,几成定局。
    朝堂上争吵两日,却也吵不出一个统一的意见来,最后反逼得太子自请亲征。
    虽然近几年来,朝臣对太子不娶不纳,亦没有子嗣的行为多有不满,更是多番怀疑,太子殿下莫不是身有隐疾。
    但不满归不满,太子除了这一丁点儿l的小问题,其余各项,皆挑不出半分差错。
    既然如此,他们又岂能坐视太子涉险?
    何况北疆战报上不是说了,此次能退敌,多亏了司礼监的监军,若非他们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,只怕结果截然不同。
    而只是两个司礼监的提督太监就有如此本事,那换做掌印大人……
    众人点到为止。
    朝上的事情可以慢慢讨论,北疆急况确是刻不容缓,皇帝虽然没有明确指明谁去支援,但下朝后,望向时序的目光却变了。
    不知出于什么考量,三日后,时序自请前往北疆,领了虎符,成为大周建朝以来的第一个执掌兵权的太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