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3节
作品:《农妇山泉有点田》 “你是打算将这些文章集结成书,刊印出来?”郑先生问。
周敏点头,“这些文章每日贴一次,士子们也就只能看一天。我想大部分人估计没有抄录过,就算事后想找出来再读也不可得。若是能够印刷成书,放在手边时时温习,将别人的观点、先生们的点评与自己的所思所想互相映证,想必对理解经义更有用处。”
而且,还有很多学子并不是一开始就来的,也没有看过最初的那些文章。若能印出来卖,他们肯定都会想买一本。
所以周敏已经决定,不管作坊那边能不能弄出双面印刷,都要把这些文章印出来。
这样才能最快的在士子们中间打开局面,之后才能考虑印别的书。
“这倒是件好事。”唐七叔点头道,“底稿倒是都留着,让人取来给你便是。”
“其实是这样,”周敏道,“我想,这些文章也是大家辛苦写出来的,刊登之前,还是应该询问他们各人的意愿,若是不愿意,也不好强求。若愿意刊行,我们会给一点润笔费。另外,四位先生这里也各有润笔送上。”
“这就不必了吧?”李先生皱眉道,“那书印出来,也未见得能卖出多少。给学生们润笔也就罢了,我们大可不必。你才有几个钱,就这样糟蹋,能经得住多久?”
几位先生都是谦谦君子,而且在这里修书,管吃管住,日常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交流,还有一班热爱学习的士子等着请教,这样的环境,对他们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做,再合适不过。所以他们也感念周敏倡导此事,给了他们这个机会,对她也视如自家子侄一般。李先生这一番话,却实实在在是为她着想了。
周敏笑道,“李先生不必担心,若是担心我亏本,那不如这样,等到书印好出售,每本书的利润分出四成,几位先生每人一成,如何?”
“也罢,若说不要,只怕你心里过不去。”唐七叔道,“如此,每本书的利润,我们四人共取一成。”
其他人也点头同意,周敏劝说无效,只好答应了。
而后唐七叔提笔,亲自写了一张布告,宣布了这件事。理所当然,没有学子不愿意刊登自己的文章。毕竟自己的文章能够刊印出来,已经是大喜事,何况还有润笔费?
于是周敏从飞虹楼取走了所有的稿件,先让人校对刻版,等作坊那边的工艺改进结果出来之后,再开始印刷。反正《论语》还没有完全修完,在那之前都还有时间。
忙了两天之后,石头回来了。
还带回了一家子。
周敏忽然发现一个问题,每次他们请人,来的都是拖家带口的。
刘叔父子是这样,阿香姐弟是这样,宣斌送来的工匠也是这样,现在石头带回来的姓张的纸匠也是这样。
不过,这样将家人一起接过来的安置方法,也算是比较妥当的。毕竟将家人安置好之后,工匠们才会把心思都用在干活儿上。如果总惦记着家里的事,自然就没那么尽心。
但是按照这个趋势,齐家山上的房屋虽然多,却也有些不够住啊!
亏得这里地方足够宽敞,扩建也算方便。这回周敏打算建专门的员工宿舍,不再像现在这么混着住。不过,房屋建好之前,就只能将就了。
张叔带来了自己所有的工具,也给周敏省下了不少麻烦。很快,一个简单的造纸作坊就搭建出来了,而张叔也在新东家面前露了一手,全家人齐上阵,很快就晒出了一批麻纸。
他做的是黄麻纸。这种纸在唐代之前,都很盛行。当时高等级的诏书和敕令都是用做工精细的黄麻纸书写,所以黄色也渐渐成了皇室御用之色。
譬如最著名的册封宰相的过程,就是在廷推过后,将被推举之人按照票数排列,呈送御前。皇帝在决定人选之后,驾临翰林院,同时将院子落锁,命词臣拟旨。这份诏书就是被写在黄麻纸上,第二天早上贴出去昭告朝臣。因而这整个过程被称为“锁院宣麻”。
不过,就像石头说的那样,黄麻纸正面光洁,但背面却显得十分粗糙,甚至还有一部分草屑残留。这样的纸张,毫无疑问是不可能符合周敏印书的挑选标准的。
所以她也就直接对张叔提出了自己的要求:制作出两面都同样细腻光滑的纸。
作为民间匠人,张叔探索新工艺的劲头比宣斌送来的匠人们更强烈,听到周敏的要求之后,虽然有些为难的皱眉,但最后还是一口应了下来,只是不能保证一定成功。
周敏道,“一次不能成就两次,两次不成就三次。现在是六月,我给你半年的时间来做这件事,这半年里,你要什么材料我都会想办法,也会付你的工钱。若是能做出来,另外还有奖金,但若是做不出来……”
“东家放心,若是做不出来,我也没脸留下了。”张叔立刻毫不犹豫的道。
对于工匠来说,还有什么比有人给钱给物,提供所有的条件让他们去做研究更幸福的事?
毕竟平时为了养活全家人,他就算有想法,也只能按捺住,因为他无法承受失败的结果。但现在,这个结果有人承担了,他只需心无旁骛的去做事,如果这还做不成,自然也没脸留下来。
周敏喜欢他的这种锐气,又鼓励了一番之后,才带着一叠黄麻纸离开了。
这种纸张,似乎是因为纸浆没有之中有残留的颗粒,所以制出来的纸也有上面也有一些纹路,粗看会觉得有些粗糙,但抚之光滑,而且看上去别有一种美感,留着自己用也不错。
文人之所以风雅,就是因为在这些文房所用之物上肯花时间花功夫。现在他们已经自己造纸了,以后或许可以试着自己制笔、制墨。不过这些不着急,一样一样的来。
周敏现在的生活可以说是相当的充实,每天起床,吃过早饭之后,她要先去药园和茶园看看,顺便浇上一壶灵泉水,除除草施施肥。花园果园那边则交给石头去弄。做完这些,再去巡视一遍苎麻工坊,印刷作坊和造纸作坊,也就差不多到了午饭时间。
吃过午饭之后,外面越来越热,周敏就不爱出去了,睡会儿午觉,起来再看看书写写字,一天就过去了。
不过事实上,这个安排几乎每天都会被各种意外打扰,并不能完全按照她的计划进行。比如有时候唐一彦和邱玹那边会有事找她商量,有时候家里的事情也要安排,或者她自己又有了新的想法。
总之,每一天都可以说是安排得满满当当。
转眼就到了八月。
这天周敏正在药园里浇水,就看见一个年轻的工人从印刷作坊那边跑过来,远远的看见她,就一脸兴奋的喊道,“成了,成了!东家,印成了!”
周敏拎着水壶走到药园的栅栏边,温声道,“什么成了?别急,慢慢说。”
“双面印,成了!”那年轻人兴奋得满脸通红,周敏的安抚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,他仍然兴奋的喊道,“刚才印出来了,一个字都没花!师父让请您过去瞧瞧!”
“真的?”听到这个好消息,周敏也十分高兴,放下水壶,摘下头上的草帽搁在一边,“那还等什么?走!”
两人来到作坊里时,能够看到所有人脸上都洋溢着喜色,显然都在为突破了这个工艺而高兴。
周敏也很快看到了成品,一页纸正面和背面都印了文字,油墨没有透到背面去影响阅读,同时纸页上的字也没有擦花或者模糊,而没有字的地方也显得干干净净。要不是上面的字体是楷体而非宋体,而且字的个头也比较大,又是繁体字,周敏都险些以为这一页纸是穿越时空而来的了。
自己几乎在这个时空重现了曾经司空见惯的东西,那种心情,简直无法形容。
“果然成了!”周敏将这一页纸捧在手里反复看了几次,然后兴奋的宣布,“我也说到做到,每个人都可以领到一笔奖金,待会儿就可以去找阿宝领!”
听到这句话,作坊里瞬间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声,过了一会儿,声音变小了,众人才由几位师傅领着,向周敏道谢。
周敏也是满脸喜色,虽然她并不是工匠之中的一员,没有参与到研发过程之中,但还是由衷的感到了一种骄傲与自豪,“这是你们应得的。现在先印一本论语出来看看。印完之后要是没问题,就可以印上次我拿过来的那些稿子了。”
两个月过去,几位先生早就已经将《论语》集注完毕,所有的文章也都送过来了,只等着作坊这边的结果。现在既然可以印了,当然不能再耽搁。
八个月,二百四十多篇文章。这个时候的文章都不长,多控制在三五百字之内。如果用双面印法,不强求一页一篇的话,估计可以控制在100张纸以内,装订一册没有问题,而且还能兼顾美观。
周敏对这个结果,自然再满意不过了。
拿到了奖金,工人们自然也加班加点的忙碌起来,第三天,周敏就拿到了还散发着油墨味的书,不过这只是样书,甚至连封皮都没有,只是简单的装订在一起。
周敏带着这一册书,又去了一趟飞虹楼。这次是为了请几位先生为这本书题名。
不过,几位先生看到书之后,并不急着取名字,反倒对这种印刷方式产生了莫大的兴趣,不停追问。直到周敏将自己知道的部分都说出来了,这才意犹未尽的放下书,感叹一番。
“有了这样的工艺,想来印书的成本降低,书价也会下降,更多贫寒士子也能买得起书了。”秦先生十分感慨的道。
倒是郑先生皱眉道,“我却怕敏丫头这是断了某些人的财路,只怕会弄出更多风波。”
毕竟,天下书商何其多也!若是周敏印的书流传出去,只怕许多书坊都只能关门了事了。
砸人饭碗如杀人父母,你让人活不下去,别人自然会来找你拼命!
第83章 共赏斋
郑先生这话一说, 其他人的脸色也跟着凝重起来。
周敏道, “我改进印刷术, 只是为了造福更多人, 并不是要牟利。所以等到时机合适,我会直接将这方法公开。到时候天下的书坊都可以这般印书, 想来不会有什么问题。”
“你能有这样的胸襟, 实在难得。”唐七叔捋着胡子道, “只是事情恐怕没有那么简单。”
若是正规书坊的老板,大不了就是也跟着改进技术, 或者索性转行去做别的。但如今书价居高不下,都仍然有人为求牟利,将一页的字数尽量减少,从而抬高价钱。这些人习惯了捞偏门,生意被周敏坏了,又怎么可能容忍?
周敏笑道, “七叔放心。我没有害人的意思,却也不是任人欺负的。若是谁不服,尽管来找我理论。”
多年的经营, 如今齐家山也可以说是有一定的势力, 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对付的了。说出这句话时,周敏真有扬眉吐气之感。
“就是这个道理。本来就是靠技艺吃饭, 不思怎么改进,却去走那些旁门左道,总归不得长久, 何必怕他?”秦先生道,“若真有应付不来的事,我这把老骨头还有几分脸面,替你出头也没问题。”
“秦兄这般说,却是要让我等无地自容了。”郑先生摇头,“其实我倒是有个不成熟的想法。丫头你与其将这印刷之法公布出去,不如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来学,或许能收到奇效。”
“嗯?”周敏微微一愣,然后就反应了过来。
有些东西,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。如果她轻易将之公布,这方法反倒不值钱了,只怕某些人意气难平。不如让对方自己想方设法从她这里偷师过去,自然会视如珍宝。这样一来,说不得还会传播得更快一些。
而对方既然将心思放在这上面,自然就不会打别的注意。最重要的是,她也可以借这个机会,试一试自家作坊中的工人们。
这些工人们都是宣斌从京城送来的。他们原本是隶属于皇家的,却被送到这里来,成了私人作坊的工匠,未必每个人心里都愿意接受这种改变。借此机会测试一下他们的想法,将有二心的人剔除出去,也是个不错的办法。
毕竟虽然这项工艺周敏并不重视,但以后还会继续研发必须要绝对保密的内容,如果一直被泄露,那她也就不用忙活了。
“多谢先生提点,我知道该怎么做了。”周敏敛衽,朝郑先生郑重一拜。
“好了,既然此事你心里有数,那就继续来说这本集子吧,你的意思是,请我们题名?”唐七叔道。
周敏点头,“我本来是想叫《汤泉山房诸才子说<论语>》,但又觉得太俗。而且我想将几位先生的名字添在上面,却又担心不妥,因此来求几位先生指点。”
“这名字就很好。”李先生笑道,“至于我等,老朽之人,就不与诸才子争名了!”
秦先生不由笑了起来,“李兄这话固然不错,只是敏侄女只怕心里要不自在了。”他说着看向周敏,“依我说,竟在你这个名字后面再加上一行小字,就写‘四先生点评版’,如何?”
很明显,秦先生完全明白了周敏要借用他们的名气打广告的意图,而且还贴心的提供了办法。
如此盛情,周敏自然不能拒绝,因笑道,“四先生有些模糊,不如用‘四大名士点评版’。”
“使不得使不得……”秦先生连连摆手,却也没有十分推脱。
周敏自然也明白他的心意,不是真的觉得“四大名士”不好,只是不好自卖自夸。这种事她自己心里有数就好,便点头道,“四位先生修书之举,是陛下都认可的。这‘四大名士’的赞誉,你们自然当得起。此事就这么定了,等样书印好之后,会先给几位先生送来的。”
“对了……”说到这里周敏又想起一件事,“不知能否请几位先生在一部分书上签名,用以鼓舞广大学子好学向上?”
唐七叔道,“不妥,这本书的作者既非我四人,又怎能在上面签名?”
“也对。”周敏立刻借着这个梯子,提出了另一个要求,“我知道几位先生这些年来著述颇丰,不知是否有集结出书的意思?七叔之前修的那本书,不知是否已找到刊印的作坊?”
“怎么,你想印?”唐七叔问。
周敏点头,“若几位先生能将文稿交给我,我必定会用心刊印,不堕了几位先生的名声。”
要说周敏为什么不怕改良之后的印刷技术被公布出去?当然是因为自己手里握着别人都没有的资源。对于出版单位来说,作者才是最核心的资源,几位先生的书,足够周敏出一阵子了。
只要物美价廉,连盗版都不会有多少生存空间。等到牌子立起来,成为“精品书籍”的代言人,到时候自然能够积累一批固定读者。
“既如此,就交给你印也无妨。不过丑话说在前面,若是这书卖不出去,你可不能找我们的麻烦。”唐七叔笑着打趣,也等于是替其他人将这件事给答应下来了。
周敏自然是连连保证不会。几位先生又都说要回去整理一下文稿,到时候让人给她送去。商定此事之后,周敏才带着满心的兴奋离开。
从汤泉山房出来,周敏又去了作坊那边,宣布了可以开始印书的好消息。
在所有人的兴奋与欢呼之中,她将几位师傅单独叫到一边,交代了一件事,“在印书之前,你们几位先给咱们的书设计一个款识出来,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书是咱们家的。”
这是所有的书房都会做的事,就连皇室印发的东西,也都有自己的款式,所以工匠们也不奇怪,只是问,“东家,那咱们要印个什么名号?”
“市面上都是什么名号?”
“多是某某斋、某某轩之类。”工匠们道。
周敏琢磨了一下,便道,“那咱们就叫……共赏斋,如何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