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91章 当面之敌
作品:《寡人有病》 这三十二万大军里面,除了苏莱曼大帝的三万禁卫军之外,都是各地的守军。
其中最为精锐的,也就是三万禁卫军。
易卜拉欣在安塔基亚驻军,并没有主动进攻阿勒颇的杨洪义。
首先是因为手下的军队良莠不齐,还需要时间进行整合。其次,易卜拉欣也想通过观察,来寻找明军的弱点。
奥斯曼的军队人数虽然多,但越是这样就越不好带领。一旦吃了败仗,很可能就会一战而溃,走了之前的老路。
如果不是易卜拉欣极力控制,他手中就是再召集三十万军队也不是问题。但是在萨勒马斯方向,还有五万吴云生所带领的明军。
易卜拉欣对于奥斯曼帝国的情形非常担忧,如果不是中间隔着一个黑海,奥斯曼帝国最重要的小亚细亚半岛,恐怕都会处在明军的全面威胁之下。
另外易卜拉欣也非常害怕,害怕自己在如此优势之下失败。这种责任他承担不起,一旦失败就没有活着的可能。在苏莱曼大帝的期许之下,不胜则死。
他先是派人给杨洪义送去了一封信,信中指责杨洪义擅自开启对奥斯曼帝国的战端。并且希望杨洪义从他所占领的阿勒颇、霍姆斯和大马士革撤军,将这三座城市交还给奥斯曼帝国。
杨洪义接到了易卜拉欣的信件,看到内容就笑了。这可真是太过讽刺,明明挑起战端的是奥斯曼一方,如今却要颠倒黑白。
不过这并不是重点,重点是对方居然就想这么空口白牙的索要阿勒颇、霍姆斯、大马士革三城。
杨洪义很痛快的给易卜拉欣写了回信,告知对方明军只是正的自卫反击而已。一切的战事源头,都是由奥斯曼的苏莱曼绑架大明国丈、国舅而引发的。如果奥斯曼帝国想要回阿勒颇、霍姆斯、大马士革三城,也不是不可行,但要付出足够的代价。
易卜拉欣显然也不着急,他不断的给杨洪义写信,每一次信件来往都要三五日。
两人的信件往来,个七八次,一个月的时间便已经过去。
这时的易卜拉欣,已经将手中的三十二万大军完全整合起来。军中原本林立的派系,被他从上到下都给清理整顿了一遍。
而且这些军队,在这一个月的时间之中,被不断的拉出去训练,可以说过的十分充实。
易卜拉欣连续给杨洪义写信,其实就是在争取时间,在他的内心深处,并没有真正和谈的意思。
杨洪义虽然看破了对方的意图,但是并没有说破,而是与之虚与伪蛇。
之所以与易卜拉欣虚应事故,是因为吴云生给杨洪义送来了消息,大不里士之战已经结束,奥斯曼与萨非王朝联军惨败,塔赫马斯普一世战死。
正是因为得到了这个消息,所以杨洪义也并不但心什么。
杨洪义所在的阿勒颇城,进可攻打奥斯曼沿海,或者北方的加济安泰普城。退则可以退到拉卡城,背靠两河流域,长期与奥斯曼对峙。
所以不管易卜拉欣打什么主意,杨洪义都是在奥斯曼帝国的土地上作战,没什么可患得患失的。
他还给吴云生写了信,让其在有余力之时,可以适时的出兵威胁奥斯曼帝国的巴特曼地区。
希望两人配合,能让奥斯曼帝国无法兼顾。
因为易卜拉欣与杨洪义两人都各有打算,阿勒颇这里的局势居然平静了两个月之久。
但是平静终究会打破,这个破局者来自两方面,一个是苏莱曼大帝对于易卜拉欣的催促,一个就是吴云生真的是出兵巴特曼地区了。
两个月的时间屯兵不前,受到苏莱曼大帝催促的易卜拉欣觉得准备也算是大致充足,便亲自带了三十二万大军从雷伊汉勒山口兵出阿勒颇。
一直在密切注意易卜拉欣动向的杨洪义,并没有去迎击奥斯曼的大军。
对方三十二万人,明军只有四万五千余人。即使武器比对方强了许多,这仗也没法打。
尤其是雷伊汉勒山口以东都是平原,杨洪义可没有把握对付三十多万人的军队。
所以当奥斯曼军队快到达阿勒颇时,他便带着明军全面退回到了拉卡城,将阿勒颇让给了易卜拉欣所统率的三十二万奥斯曼军队。
杨洪义并不是真的退让,他这么做,是为了拉长对方的补给线,并且使得对方的军队要走更多的路。
三十二万大军行军可比四万五千明军行军要复杂的多,其中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十分繁琐。出一点差错,都会出现麻烦。
反观明军人少,自然麻烦也就少了许多,进退之间十分自如。
易卜拉欣占领了阿勒颇之后,也已经知道明军退回法卡城。他觉得这样已经可以向苏莱曼大帝交待,与其和明军死磕,不如见好就收。
只是让易卜拉欣没想到的是,他接到消息萨勒马斯的吴云生突然之间带兵西进,已经逼近了巴特曼城。
如果巴特曼失守,杨洪义与吴云生两支明军便可汇合。到那时,十万明军的强悍战力,不知道会成什么样子。
所以不等苏莱曼大帝再一次催促,易卜拉欣便又带着三十二万大军猛扑法卡城的杨洪义所部。一定要在两支明军汇合之间,重创甚至消灭一支明军才好。
杨洪义之所以退到法卡,还有一个原因,就是可以依凭幼发拉底河作为天堑,与奥斯曼三十二万大军对峙。如果战术运用的好,就是将对方击败也并不是不可能。
因而得知易卜拉欣出兵,明军也同时动了起来,杨洪义带着明军在河岸边上等着奥斯曼军队的出现。
易卜拉欣看到明军在河对岸等着自己,不由失笑。奥斯曼帝国如此多的兵力,怎么可能怕了明军的半渡而击。大不好自己将军队分为两部分,各自选一处渡河,明军便不能兼顾。
他是么想的,也是这么做的,当即分出来一支十五万人的军队,去了下游渡河。
杨洪义看到奥斯曼军队分兵,不由得大喜。如果对方三十余万人从一处渡河,自己所带领的这些明军或许可以给对方造成不小的损失,但绝对不会让对方击溃。
但是对方分兵就不一样了,十几万人渡河,就等于实力降低了一半,明军阻拦当面之敌还是可以做到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