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6页

作品:《[红楼]年代文里红楼人儿

    “啊?啊。叫恬旖,贾恬旖!”宝玉正打知道黑丫怀孕,就开始琢磨孩子的名字了,准备了好几个,男孩女孩的名字都有。
    “恬旖?这什么名儿啊?叫得不顺口儿啊。”贾大伯听了皱眉。
    “《老子》上说,恬淡为上,胜而不美。成公绥《木兰赋》有顾青翠之茂叶,繁旖旎之弱条的句子。岁月静好,风光旖旎。”宝玉肚子里还是有货的。
    “我们也听不懂你那些个《老子》,《孙子》的。得有个小名儿吧?起个叫着顺口儿的。”贾长发也觉得名字拗口。
    “叫甜甜吧。”这也是宝玉早就想好的。
    “甜甜好,好记,还好叫。”这个名字马上得到了全体家人的认可,连在里屋看着黑丫儿的老太太都说好。
    从那天开始,小甜妞就成了宝玉生活的重心。每天干活儿再怎么辛苦,再怎么累,只要一回到家,见到他的宝贝闺女,他就觉得什么都值了。
    八零年代,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了。黑丫儿出了月子,两口子便开始了不要命似的干。自家本来就种了四五口人的地,两口子还嫌少,开始在草甸子的边上开荒,没黑没白的干。
    到小甜妞七岁,上一年级的时候,宝玉跟黑丫儿两口子已经开出了五十多亩地,再加上贾大伯家的十几亩,老太太的几亩,两口子一共种了接近七十亩地。
    草甸子周围的村民也是见了宝玉两口子开荒种地挣了钱,纷纷的到草甸子开荒,这才几年的功夫,几十公里的大草甸子,已经只剩下最中间的一点小温地了。
    这一年,大丰收。家里的地又实在太多,每天夜里三点宝玉两口子就要起床下地干活,晚上八*九点钟回到家,随便垫吧一口吃的躺下就睡。老太太心疼孙子辛苦,连孩子都没时间管,就搬到宝玉在老房场上新起的大三间砖瓦房来住,帮着看孩子,做饭。算是帮了两口子的大忙。
    春节之前,打下的粮食都卖了,足足有七万多斤。一斤玉米一毛二分钱,两口子一下子卖了八千多块钱。去掉成本,一年挣了五千多块。在这个用万元户来形容富豪的年代,五千块,足够他们两口子当上全村的首富了。
    丰收总是让人愉快的。
    家里又添置了新家具,甜甜换了新书包,买了好几身新衣服。宝玉的书房里打了个一整面墙的大书柜,放着他多年来攒下的书。
    不光是给自家,黑丫儿多会办事儿啊,过年的时候,长辈们人人都给准备了合心意的礼物。老太太帮着看孩子,她是从里到外的给换了个新,把老太太哄着天天乐呵呵的。
    “甜甜爸,我寻思着,来年咱也别种苞米了。我听说嫂子说,五间房村好多家现在都种经济作物了,收入是玉米的两三倍呢!咱要是种经济作物,一年就能买辆拖拉机了。”晚上两口子躺被窝里的时候,黑丫儿跟宝玉研究生财之道。
    “什么经济作物啊?”家里向来是黑丫儿当家,宝玉只是个听吆喝的,他都是指哪打哪,从来也不关心种什么,怎么干的事儿。
    “大蒜,毛葱,大葱,白菜,萝卜。这些能套着种,开春就种葱蒜,下一茬接着种白菜,萝卜,正好能赶上储冬菜的时间。我都问过了。”黑丫儿可不是只会蛮干的人。
    “行,你定就行。”宝玉没意见。
    “咱们这么干几年,就能送甜甜进城去上初中了。咱家甜甜学习好,咱俩好好干,供咱闺女上大学。”贾四娃这一枝,孙辈七个,如今就只剩下宝玉一个留在农村了,贾大伯老两口已经被二子接进了京城。大宝也一直要接贾长发两口子和老太太进城,他们是放不下宝玉才一直没走。家家的日子都过得比他们轻松。吃商品粮,挣工资,动动笔动动嘴就挣钱,人家孩子的生活,也是甜甜比不了的。
    都是一样的兄弟,一样的出身,别人家的孩子在城里享受着良好的教育,居住环境,自家的孩子只能在农村跟着他们刨土,哪个当爹妈的也不会甘心的。这也是宝玉两口子这么拼命的动力。
    “好,咱也要供出个大学生来。”宝玉特别庆幸,目前来看,甜甜继承的爹妈的优点,宝玉擅文,黑丫儿擅理,孩子一点儿没偏科。
    87年的春节,宝玉家的年货备得特别充足。早就说好了,今年都在他家过年。往年是各家轮着接老太太过年,今年黑丫儿做主,邀请大家都回来过个团圆年。兄弟们都很给面子。连二子都拖家带口的从京城回来了。
    电视上《红楼梦》的前奏响起来的时候,贾家人正围坐在炕上吃着水果,嗑着瓜子聊天,一边等着看电视。
    宝玉没有跟着凑热闹,只是在里屋教几个孩子背三字经,兄弟几个里面,他的古文底子最好,也只有他,才会教孩子这些。
    黑外屋之间的门开着,能听到外间的说话声,也能看到电视,宝玉跟孩子都在一心二用。
    也不知道为什么,宝玉这些年,居然从来没有接触过《红楼梦》,他知道《红楼梦》是四大名著中的一个,却从来没有看到过,也没听过《红楼梦》里的故事。每次他想买书回来看,总会因为莫名其妙的事情错过,不是书店刚好没有货,就是钱不够,要么就是遇到他更感兴趣的。
    片头出来的时候,他还只觉得这剧做得精致,歌也好听。可正片开始的第一分钟,他又傻住了。